TAcc+持續觀察新興科技產業脈動,協助新創團隊發展更具競爭力的戰略佈局。我們將持續針對以下領域,為您送上產業情報:AI (Big data) 、IoT、Healthcare (Digital health, Biotech, Medical device) 、Cybersecurity、App。
Digital Health 數位健康
TAcc+新創分析師 賴岳炫
-
健康照護 (Healthcare) 的定義與範疇
-大家所談論的健康照護,事實上包山包海,舉凡衛生、醫療、保健、健身、照護等與身體健康相關的服務與產業。尤其今日健康照護強調個人福祉 (wellbeing) 的提升,涉及生活、一般消費性產品、服務,不限指稱醫療產業。
根據全球產業分類標準 (Global Industry Classification Standard, GICS),健康照護領域 (Health Care) 項下可分作健康照護設備與服務 (Health Care Equipment & Services),以及藥物、生物科技與生命科學 (Pharmaceuticals, Biotechnology & Life Sciences)。Standard & Poor’s標準普爾金融分析機構或是MSCI摩根史坦利金融機構在劃分產業類別時,即依此行業定義分類。
圖一、全球行業分類標準(GICS)在Healthcare的分類
產業分類基準 (Industry Classification Benchmark, ICB),則是由道瓊 (Dow Jones)、那斯達克 (NASDAQ)、紐約證交所 (NYSE) 等使用的產業分類,健康照護產業類別中亦包含健康照護設備與服務 (Health Care Equipment & Services),以及藥物與生物科技 (Pharmaceuticals & Biotechnology)。由此可理解,健康照護產業主要區分為健康照護的設備、藥物、服務與正在發展的新興生物技術;然而目前討論的類別多是已經成形的產業。
圖二、行業分類基準(ICB)在Healthcare的分類
資訊科技賦能 (ICT-enabled) 趨勢下,數位健康 (Digital Health) 成為新創投資的熱區,因此我們將健康照護 (Healthcare) 區分為數位健康 (Digital Health)、生物科技 (Biotechnology) 與醫療器材 (Medical Devices),探討其中的產業趨勢。本期將先針對「數位健康」進行分析。
- 健康照護需求、技術與投資持續快速成長
從健康照護領域的整體發展來看,根據Deloitte,2024年全球健康照護花費將超過10兆美元,超過GDP 10%比例。即使2020年因疫情、封城防疫,限制醫療照護行為,健康支出下降2.6%,2021年之後健康照護花費仍保持上揚趨勢。然而每個地方醫療資源並不平等,美國是人均醫療支出最高的國家,佔人均GDP的18%,11,000美元,預估2024年每人花費達12,703美元;最低國家為剛果,僅3%,18美元。醫療資源貧富不均的現象也顯現在COVID-19疫苗的施打,截至2021年4月,美國已有41%民眾至少接受了一劑疫苗接踵,在剛果卻只有0.26%的比例。
2019年全球65歲以上人口約10%,日本更高達25%,台灣、西歐則是20%。全球糖尿病患者超過4.6億人,另外國際失智症協會指出失智患者超過5,000萬名,2030年預估將增加一倍。老年照護與慢性病照護耗費長時間、高人力、高壓力,需要廣泛且長期的支持資源。
全球癌症藥物花費達1.6兆美元,學名藥的使用成為趨勢。過了專利期的藥物會開放自由競爭,但仍需投入製程研發。最後一個趨勢,數位科技的進步促使醫療器材市場持續上升,2025年將達6,127億美元,體外診斷醫材為最大市場。
2020年健康照護新創投資仍大放異彩,第四季與2021年第一季併購及IPO數屢創新高;數位健康,像是遠距醫療、照護,營收、獲利更大幅成長。這股投資氣勢延續到2021年的第一季,高達316億美元的創投金額。
資料來源:CBInsights
圖三、全球健康照護新創投資件數與金額
- 數位健康成為「高額醫療支出」的科技良藥
醫療照護成本持續增加,一直是世界重要的社會與經濟挑戰,追求新科技應用,期望創造更有效率與價值的解決方案。資通訊科技演進,促使醫療服務與產品電子化,帶動醫療品質提升,延長人類健康壽命,並驅動人口結構的變化,帶來許多市場機會。隨著第三波數位革命,物聯網、雲端演算,以及大數據等技術的實踐,撐起軟硬整合的AIoMT (AI + Internet of Medical Things) 與數位健康的發展契機,也為持續攀升的醫療支出指出緩解的希望。
數位健康更從傳統醫學強調治療,轉向健康促進、疾病預防,以及精準醫療;經由科技賦能,普及於一般消費性產品及服務,賦權消費者健康管理的自主權。數位健康討論面向包含行動健康 (mobile health, mHealth)、健康資訊科技、穿戴式裝備、遠距醫療 (telehealth) 及遠距治療 (telemedicine),以及精準醫療等。從協助醫師臨床決策的行動醫療應用,到利用人工智慧及機器學習輔助診斷;或由一般健康應用到醫療設備等級,透過雲端運算平台、網路連接、軟體與感測器,以提高診斷、治療疾病,及健康管理,皆是數位健康的範疇。
-
數位健康全球市場機會
-2020年全球數位健康市場達965億美元,2028年將達2,952億美元,2021-2028年估計以年複合成長率15.1%增加。透過數位工具的數據蒐集與分析,對於個體健康有更全面的掌握,並增加消費者對於自己健康的控制權。數位健康亦提供促進醫療效能與改善醫療效率的機會。
- 健康照護產業數位化
以醫療數據量可觀察到數位化的演變,2013年只有153 exabytes,到2020年達2,314 exabytes,成長了15倍。醫療產業數位化的基礎建設相當繁雜且需要大筆投資,包括資料電子化、系統平台的資訊交換協議、患者醫療數據、個資的保密與安全性、線上線下工作流程整合等。一旦建構了數位醫療生態系,對於改善患者使用體驗、擴展服務範圍、降低成本等方面亦會展現龐大效益。例如,線上門診預約、顧客管理系統、電子支付、衛教知識網站、線上保險給付等新創。
另一個角度,健康資訊科技促進個別化健康照護發展,開發吃藥之外的替代性治療與健康追蹤方案,還有以族群、社群推出公共衛生管理方案。技術實踐基礎是醫療數據的感測、蒐集與分析,其中手機或穿戴裝置的普及,促進初期個人健康數據蒐集的可行性,AI技術發展亦扮演重要角色。
由此可見,資訊數位化將是驅動醫療產業發展的基石。以成熟的牙科醫療領域為例,配合牙科醫材高價值與高自費市場兩個特性,是台灣數位化進程相對快速、完善的健康照護產業之一。台灣新創企業「艾瑞瓷口腔醫療集團」,推出數位整合方案,從牙齒診察設備的數位化,例如口掃機、牙齒模型數位系統;牙材準備、製作的數位化,例如數位3D牙齒製作;到系統端的電子病歷或顧客管理系統。另外,艾瑞瓷推動數位牙科教育、治療技術研發、牙科醫材研發,以及數位經營管理等,企圖成為亞洲區最大數位牙醫解決方案平台。
COVID-19來襲,全球投資者轉而加重數位健康的投資項目與資金。防疫考量之下,數位化可縮短消費者停留醫療場域的時間,與減少往返診所的頻率;確實的數位記錄,讓就診感染管控全程被掌握,同時保障顧客與醫師的安全。數位健康在全球老年化、慢性病管理需求、高額醫療保健支出等客觀條件下,已有確實的發展利基,更因疫情攪局的外部因素,加速數位醫療情景的發展。
- 崛起的遠距醫療與遠距身心健康服務
COVID-19疫情加速監管單位對於遠距醫療及照護的開放,改變消費者醫療行為,因此創造獲利機會,加速醫療產業的數位化發展。以美國為例,開放許多遠距醫療限制,擴增6,200萬人的聯邦醫療保險核銷,允許透過電話問診開藥,部分未符合HIPAA隱私保護規範的通訊軟體暫時開放使用於遠距問診。
根據Stanford大學的調查,2019年只有39%的醫生表示已準備好遠距問診服務,顯示2020年遠距醫療服務的龐大缺口與商機。相關新創或上市公司,營收、獲利皆因此大幅成長,新創投資也隨之熱絡,從2020年第三季28.59億美元,持續成長至2021年第一季42.13億美元。
遠距醫療市場的成長,疫情前已有跡可循。Deloitte調查顯示,2019年到2020年初,消費者遠距醫療的使用,從15%成長至19%,疫情嚴重的4月,躍升至28%。80%的消費者表示,疫情結束後,仍願意使用遠距醫療服務。
資料來源:CBInsights
圖四、全球遠距醫療新創投資件數與金額
PwC於2020年4月的調查,因疫情第一次使用遠距醫療服務的受訪者有5%,其中69%是慢性病有不得不看病的需求。12%則為心理健康服務,因疫情產生的心理壓力、封城缺乏社交等而急速成長。
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的增長趨勢,反映在2020年下半年募資屢創新高,每一季都有將近5億美元的新創投資,2021年第一季更達8.52億美元。無獨有偶,遠距運動也隨著居家防疫政策而興起,透過網路與同儕、社群夥伴虛擬「連線」運動,平衡身心健康。同樣地,反映在2020年下半年遠距運動投資急速成長,包括遠距自行車Zwift的4.5億美元、健身課程平台ClassPass 2.85億美元、遠距健身Tonal 1.1億美元、運動紀錄APP Strava 1.1億美元等募資成績。
-
數位健康的技術成熟度曲線 Hype Cycle 2021
Hype Cycle是根據技術成熟度、應用,與社會效益,分類不同階段。以此分析數位健康的發展,可針對技術成熟度階段擬定戰略佈局。回顧2020年提及的數位創新,像是醫療AI技術,應用範圍與項目愈來愈多、廣,觸覺科技、可吞式數位藥丸、遠距醫療、遠距照護等亦漸趨成熟。
資料來源 : Healthcare.digital
圖五、Digital Health Hype Cycle 2021
A. 創新技術的促動期 (Technology Trigger)
2021年數位健康創新發展週期,有幾項因為科技進展再度被提起的題材。糖尿病患者的監測已可以達到連續血糖數據的蒐集,並據此開發AI自動化胰島素注射功能。心臟生物訊號的連續監控技術亦更趨成熟,無論在智慧手錶、或是生物感測貼片 (Biostamp),都能實踐長期觀測、紀錄的資料蒐集需求。
- 生物電子裝置 (BioElectronic Devices)、心血管生理訊號 (Cardiac BioSignals)
穿戴式裝置透過數據蒐集,與AI演算,定位人體數位生物標誌物 (Digital Biomarkers) 特徵,作為辨識或診斷疾病的早期徵兆。數位生物標誌物係指,測量、蒐集與評估各式生理參數,建立與個體的健康狀況高相關的參數特徵,以作為診斷、預測特定健康狀況的早期證據。
台灣的新創團隊「進康醫電」發展光學式感測貼片,透過光學模組、AI演算及IOT,應用於醫療生理測量、運動健身管理等即時、連續的監控。生物感測貼片可連續追蹤血壓、心跳,以及檢驗汗液中葡萄糖、乳酸、酒精、咖啡因等含量,警示敗血症、心臟疾病發作,亦有利於像是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管理。
智慧手錶除了透過數位生物標誌物來預防心臟衰竭,更有研究團隊利用Apple Watch的健康數據追蹤,建立帕金森氏症的特徵,監控症狀變化,作為臨床治療的輔助工具。聚焦神經系統疾病的生物製藥企業Biogen 2021年1月宣佈與Apple合作,運用Apple Watch及iPhone,篩檢與監控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的症狀,以建立失智症早期徵兆的數位生物標誌物。由此可見,數位貼片在市場需求與技術面仍有龐大的技術缺口可以投入,然而投入之應用仍須透過客戶開發模式分析找出生物標誌所創造的價值,以及對應之市場。
- 睡眠科技 (Sleep Tech)
健康追蹤指環Oura 2020年銷量翻倍成長,賣出30萬枚。其以光電容積描記 (PPG) 感測技術,偵測心率、心跳變異率、呼吸率,以及溫度、手部運動等數據,經常被用來追蹤睡眠健康與運動狀態。
除了穿戴式裝置監測於睡眠管理之外,有許多非接觸式科技亦瞄準睡眠科技應用。台灣新創團隊「元氣智能」,利用即時監視影像資訊,偵測呼吸、心率等睡眠表現。嬰兒睡眠安全是照顧者常見的擔憂之一,由物聯網、邊緣運算等技術,開發快速、準確AI辨識,遠端警示因口鼻遮蔽及吐奶等造成的危險。
影像辨識技術之外,無線通道狀態資訊(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CSI)是利用無線網路 (Wi-Fi) 裝置之間通訊波的變化,偵測置於中間人體的呼吸動態,然而真實情境下的干擾,造成應用上準確性不足;新興5G毫米波技術的短波特性,則可敏銳偵測人體動態,達到精準的呼吸量測。Amazon正在開發非接觸的床頭設備「Brahms」,以毫米波雷達偵測睡眠呼吸的運動狀態,大約手掌大小,可上網與其他設備連動,並透過機器學習與雲端連結,促進使用者睡眠健康。
- 數位工具 (DX/Tools)
醫療產業在Dx/Tools 數位工具與數位轉型方面有更具體的進展,透過AI技術應用,以實踐數位健康創新,並帶動相關投資。擁有大筆營收、資金及科技創新能量的全球科技巨擘,紛紛投入醫療照護領域數位化的商機。
AWS在2020年底推出Amazon HealthLake,利用機器學習將電子醫療資料以FHIR (Fast Healthcare Interoperability) 標準化。客戶包括電子病歷大廠Cerner、數位醫療商Ciox Health與醫療機構Konica Minolta Healthcare等。
- 智慧音箱 (Smart Speakers)
Amazon Echo及Google Home等智慧音箱,亦是科技巨擘切入醫療產業的另一個利器。由聲音、文字分析、AI機器人等功能,開發醫療監控、服務等應用,可以追蹤使用者的醫藥處方與健康資訊,或是透過AI對話,執行像是緊急門診預約、追蹤藥物物流、查詢保險計畫、接收血糖檢驗結果等。
B. 高度期待的高峰期 (Peak of Exaggerated Expectations)
- 虛擬照護 (Virtual Care)、遠距健康監控 (Remote Patient Monitoring)
經過2020年疫情產生的立即遠距醫療需求,需要更完整的照護服務支持遠距服務,包括居家照護、遠距健康監測等。其中遠距健康監控,使用資訊科技蒐集傳統醫療監控設備的生理監測數據,已被納入美國聯邦醫療保險核銷項目。
Medically Home、Dispatch Health、Contessa Health、Biofourmis及Current Health等新創,與醫院合作,提供物流管理、遠距技術,以及居家照護。2021年第一季Dispatch Health,獲得D輪2億美元投資,拓展家庭照護市場。
- 醫療分診機器人 (Triage Chatbots)
自然語言處理 (NLP) 技術進步迅速,實踐以聊天機器人應用於醫療分流的可行性。2020年自然語言處理技術應用於健康照護產業的全球市場有15億美元,預估2025年成長至37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達20.5%,是一個因技術發展而快速成長的新興市場。
微軟2021年4月以197億美元收購人工智慧及語音技術公司Nuance,其醫療AI智慧語音方案被全球90%醫院採用。Nuance近年努力發展AI醫療解決方案,2月才收購臨床資料處理AI新創Saykara。
Nuance結合臨床檔案資料處理,以AI技術評估患者病情,按照檢傷等級的優先順序進行門診分流,便於醫師調閱、紀錄,與病歷歸檔。後續資料庫的建立與累積,亦有助於改善疾病診斷分類編碼 (DRGs assignment),作為疾病嚴重程度、死亡風險,與保險給付之關係評估。
C. 穩步爬升的光明期 (Path of Enlightenment)
- 女性健康科技 (Femtech)
女性健康科技是一個漸趨成熟的新創主題,2021年第一季創投投資倍數成長,來到9.64億美元。醫療科技加強聚焦在女性需求,包括生育相關方案、月經追蹤、懷孕與護理、女性保健等。根據Frost&Sullivan的調查,家庭醫療支出女性佔了80%,擁有高購買力的女性成為醫療產業的高價值客戶。
Femtech這個專有名詞來自丹麥創業家Ida Tin,2013年開發追蹤排卵期APP,提及Femtech。中國新創企業美柚網,2016年也開發月經管理工具作為創業起點,並由此橫向拓展至孕期管理、女性內容平台、電商等,2019年獲利1.23億人民幣,2020年上市募資18.7億人民幣。
線上醫療與藥品電商Ro,2021年3月獲得5億美元D輪投資,用於拓展女性健康服務平台Rory。新創Ava追蹤生育指標的智慧穿戴裝置,2月通過FDA認證。Babyscripts是一家遠距照護孕婦的新創,透過遠距監控血壓等生命特徵,以減輕婦科醫師的看診負擔,在2020上半年因疫情使用率增加600%。另外,著眼於20%孕婦在懷孕前後有心理健康議題,2021年開發遠距心理健康監測。
女性在某些症狀的發生率特別高,以及因女性構造獨有的疾病。子宮內膜癌是婦科常見的癌症,台灣新創公司「酷氏基因」開發DNA甲基化生物標誌作為子宮內膜癌的輔助診斷,希望透過方便、準確、低侵入式的篩檢工具,幫助早期預防。另一家台灣新創企業「柏瑞醫」,以AI技術篩檢骨質疏鬆、子宮頸癌等女性常見疾病。其AI輔助篩檢系統已取得美國FDA 二類醫材許可。
- 數位藥丸 (Swallowable Tech)
對於心智不穩定的身心症狀,穩定用藥是重要的治療指標。大塚製藥與Proteus Digital Health新創合作推出Abilify MyCite (內嵌感測晶片的阿立哌唑片劑) 是FDA於2017年核准的第一個數位藥丸,透過藥丸內對人體無害的晶片,在與胃酸反應後接通電路,發出一次性訊號來記錄用藥時間。阿立哌唑是一種抗精神病藥物,藉此讓醫護人員精準調控療程,提升治療期間病患的依從性。
不過Proteus在2020年申請破產,Proteus破產並非技術問題;而是數位藥丸每月1,650美元的價格,相較只要20美元的阿立哌唑學名藥,加上訴求對象是身心患者,表現對患者用藥的不信任並不利於醫病關係。然而Proteus破產期間,有許多投資者表達收購興趣,包含大塚製藥;由此可見合作方對於技術仍是高度肯定,然而未來運用的疾病項目,以及定價策略,是市場突破的課題。
- 數位孿生 (Digital Twins)
全球數位孿生 (Digital Twins) 市場2025年將達360億美元,最大成長動力來自健康醫療領域的應用。Digital Twins是整合感測器蒐集之即時數據,建立一個模擬實體物件特徵的AI模型。
Digital Twins系統應用於醫療健康領域,可模擬個體的健康表現,幫助醫師有效地診斷,更有信心地決定治療方案,達到個別化的精準醫療效果。醫療Digital Twins已有多個實際應用,例如ARCHIMEDES糖尿病模型可以推估患者的診斷、模擬治療方法與結果;兒科心臟的Digital Twins模型,可以預測臨床症狀進而優化手術結果、評估血栓風險。
DexCom與GOOGLE投資的Verily合作研發更小、更精準的血糖連續監測儀,Tandem則是胰島素自動注射器的創新醫材商,結合兩者功能,建立智慧胰臟的Digital Twins系統。依據人體葡萄糖代謝模型與患者的感測器,由AI調節血液中的胰島素,達到人工胰臟的效果。
另外,在醫療場域、設施對於人流、移動、治療、照護的感測與排程等資訊之數位模擬,亦可提供更具效率及安全性的經營管理、醫療流程等方案。ThoughtWire是一家提供醫療機構照護管理工具的新創,透過蒐集醫療監控設備之生理數據、患者位置,與醫療人員之相對位置、距離等資訊,在患者發生生命危急狀況時,系統會發出緊急通知,醫師根據系統提供之資訊可大幅降低反應時間。GE Healthcare與Tampa醫院合作手術排程、醫療流程及人員配置的Digital Twins模型,經2019年8月啟動優化後,所提高之效率到2020年底節省了4,000萬美元。
D. 實質生產的高原期 (Plateau of Productivity)
- 醫療數據管理與區塊鏈 (blockchain)
醫療資訊系統的標準化、安全性備受挑戰。個人的健康數據、臨床診斷資訊是高敏感性的隱私,分散於衛生醫療系統、學研機構與私人保險公司。醫療AI發展,或是遠距醫療服務,必須投入很多資料梳理的資源,以及交互操作性 (Interoperability) 等資料交換標準化方案,推動資料處理的基礎建設。
區塊鏈技術 (blockchain),建立醫療資訊系統基礎架構,強調數據安全性與隱私權。Guardtime是區塊鏈新創業者,外包多國政府民眾醫療數據管理專案,並擴展到COVID-19疫苗接踵、檢測的紀錄服務,追蹤感染者的接觸史,以及建立疫苗護照等電子紀錄的公共信任框架,作為疫情管理方案。
資料擁有權亦是醫療資訊管理很重要的議題。關於個人醫療資訊,雖說患者應是病歷資料的擁有者,然而診斷資料亦包含醫師的判斷意見,涉及醫師智慧財產權,以及檢測單位的資料產權,且開放可能導致未來許多不必要的醫療糾紛。現在病歷資料保存於診所、醫院、健保局等不同單位,若能建立大一統的醫療基礎資訊系統,將有機會透過區塊鏈科技,分割診斷資訊、檢測資料及個資等,讓消費者握有醫療個資的管理權利,增強醫療數據交換、應用的透明度及可行性。
- 聯邦式學習 (federated learning)
聯邦式學習呼應醫療領域如何蒐集、建立群體的健康數據,與整合個人破碎的臨床資料之AI應用議題。依據各個醫療組織破碎的小群體健康資料,各自開發AI演算,再將各個組織的演算特徵整合為一個集合的AI模型,並回饋至各個小群體的AI模型。
傳統的機器學習需要集中數據以訓練和建立模型,透過聯邦式學習,結合其他隱私保護技術,可以在分散式數據裝置中構建模型,個人健康數據不會離開邊緣裝置而洩漏。聯邦式學習的AI應用模式,讓不同的AI模型,在這些不同的醫療保健系統從群體的健康數據中學習,也讓使用者負責蒐集與管理個人的健康數據,提供資料擁有人選擇加入不同醫療健康資料庫的決定權。
醫療AI經常被批評帶有偏見,因為訓練資料來自多數人口比例的白人習慣與特徵模式,應用在其他膚色的社群時,效果可能不佳。除了種族之外,地區、性別、社經地位等,都可能影響AI模型預測的精確度。聯邦式學習的AI演算,除了呼應醫療資料的安全管理及小資料的特性,亦能夠表現多樣化數據與來源的重要性,期望可以減少過去醫療AI應用上不平等的現象。
- 數位健康投資趨勢
資料來源:Startup Health
圖六、2020/2019年全球數位健康新創投資
2020年數位健康整體投資,較2019年成長了56%,金額達219億美元,交易量也有7%成長,來到770案。根據StartUp Health 2020年年度新創投資報告的分類,因為COVID-19疫情,醫療照護相關投資增加166%,心理健康服務投資更增加237%,健身與體適能項目則成長146%。按照投資區域劃分,美國仍舊是全球數位健康創投中心,前10大城市的募資總額有152.67億美元。北京是美國之外新創投資最熱絡的城市,在2020年第四季有7.4億美元的募資成績,緊接著為倫敦的6.21億美元,以及以色列特拉維夫3.45億美元。
資料來源:Startup Health
圖七、2020/2019 數位健康各輪次創投數 (單位:百萬美元)
資料來源:Startup Health
圖八、2021年第一季各輪次數位健康投資(單位:百萬美元)
2021年第一季數位健康投資仍火熱,獲得85億美元投資,是2020全年的39%之多,相較於2020年第一季增加了60%,較2019年第一季增加了163%。然而與2019年投資案件數在各輪次的比較,2020年投資件數的成長集中於C輪以後,以及2021年第一季投資資金亦集中於C輪以後,呼應數位健康在疫情下帶動相關營收、獲利成長,進入成熟的市場、商業競爭,致使投資能量往後期輪次聚集。因此,有許多數位健康新創趁勢出場,2020年第四季有10家上市,與40案M&A;這股出場趨勢,延續到2021年第一季,分別有19家上市與60案併購交易,相較去年第四季成長60%。
為了快速上市,多家健康新創獨角獸透過特殊目的併購 (SPAC) 的方式。透過SPAC,讓高成長的新創公司可跳過中後期VC風險投資資金的幫助,迅速進入公開市場募集資金,像是醫療 AI 影像新創Butterfly Networks、遠距醫療新創Teladoc及Amwell、線上醫療與藥物電商Hims&Hers、保險科技Oscar、精準醫療及基因檢測23andMe、老年照護新創Alignment Healthcare等領域。
表一、2020年10大數位健康投資
新創 | 募資金額 (美元) | 創新領域 |
Startup Health分類 |
Bright Health | $500M | 遠距醫療與醫療方案 | Cost to Zero |
Zwift | $450M | 體適能 | Nutrition & Fitness |
Grail | $390M | 生物檢測數據與AI分析應用 | End Cancer |
Olive | $384M | 醫療流程 | Cost to Zero |
Oscar | $365M | 保險與醫療科技 | Access to Care, Cost to Zero |
Tempus | $300M | 基因研究 | End Cancer, Cure Disease |
Amwell | $294M | 遠距醫療與醫療方案 | Access to Care |
ClassPass | $285M | 體適能 | Nutrition & Fitness |
VillageMD | $275M | 公共衛生與健康 | Access to Care, Cost to Zero |
Freenome | $270M | 基因研究 | End Cancer, Cure Disease |
資料來源:Startup Health
-
結論與討論
面對台灣即將在2025年步入超高齡社會 (85歲以上人口佔20%),以及全球人口老化與長期照護、慢性病管理等快速增長之需求,導致日益高漲的健康照護費用及醫療資源捉襟見肘,成為世界共通危機。對於目前健康照護資源不足、不均的窘境,數位健康是有效的解決手段。
為了降低患者的健康風險,醫療系統通常採用昨日成熟之技術,創新的數位化醫療需要時間醞釀監管單位、醫療系統、醫師、患者,乃至一般大眾對新興科技醫療的信任感,並認同數位健康帶來的積極、正面之效益。這波健康數位化商機,除了技術,更需要關注商業模式的突破,以增加AI醫療發展的商業誘因。
- 台灣兼具軟硬體人才與代工產業經驗優勢
AI+IOT的智慧醫療物聯網 (AIoMT) 是數位醫療的重要基礎,亦是台灣資通訊科技產業的優勢,然而行銷層面的市場進入 (go to market) 策略卻需要加以琢磨,關注商業模式的突破。尤其傳統醫療產業具有多邊市場 (multi-sided market) 的特性,健康照護服務流程涉及醫院、醫師、病人,付費時涉及醫療保險公司、公眾保險系統,設備採購時則包括醫院、保險公司、公眾保險單位等,行銷通路錯綜複雜,市場進入十分困難。
結合台灣硬體製造、資通訊科技的產業優勢,與軟體人才資源的利基,透過硬體即服務 (Hardware as a service) 以及設備即服務 (Equipment as a service),發展訂閱制的數位健康服務,將有機會跳脫傳統醫療行銷通路的窠臼。
- 數位健康訂閱制服務案例:Butterfly Network
由台灣企業台積電、同欣電供應晶片製造、封裝代工的攜帶式超音波新創Butterfly Network,是一家醫療 AI 影像新創,由雲端AI分析結合iPhone上自有的應用程式,與手持式超音波設備 Butterfly iQ。其價值主張,為無法使用醫院設備但需要醫學影像來診斷患者的醫師,所以早期採用者 (early adopter) 為醫生個人。如同聽診器,若不須綁定醫院、診所的設備或診斷流程,醫生會自己去購買聽診器,既是使用者也是購買者,打破了醫材經常受限於醫院採購,並切合遠距醫療、即時照護的健康照護創新趨勢。
Butterfly Network的商業模式分作兩部分,一個是設備的銷售,以遠低於醫院使用超音波設備的價格切入市場,且銷售對象為使用者,也就是醫師、醫療專業人員;另一個是軟體、雲端儲存、分析服務,以訂閱制模式分級功能應用、使用人數、企業用戶等差別付費。以設備綁定使用功能的訂閱制,除了突破醫療的傳統通路限制,更帶來超過40%毛利。Butterfly Network鎖定個人使用需求的醫師作為早期採用者,藉此突破醫院系統的採購屏障,進入醫療系統的使用,未來更瞄準居家照護市場。
在醫療設備零售利基市場中,可直接透過網路行銷,而非傳統醫療通路。數位行銷管道包括,社群網路媒體、搜尋引擎、專業社群與媒體,定位具醫療影像診斷需求的潛在顧客。增加一般消費者間品牌知名度的宣傳,以及吸引專業需求的醫療人員購買與口耳相傳,亦可增加銷售與降低顧客獲取成本。
- 數位健康將帶領健康照護產業直接面對消費者
未來數位健康產業會有愈來愈多的消費性產品及服務,以科技賦能、賦權予消費者,亦即使用者與購買者是同一人,而舊有醫療行銷通路將逐漸淡化。以智慧手錶為例,2018年Apple Watch心電圖測量獲得FDA 二類醫材核准,可診斷心室顫動症狀;2020年Apple Watch推出血氧偵測,避開診斷的說法而未經FDA許可,強調一般健康 (Wellness) 管理應用。這個變化顯示,數位健康在醫療量測與健康監控之間的界線漸趨模糊,並傾向健康管理概念,走向消費性產品。
當數位健康走向消費端,訂閱制、全通路等不同商業模式將開始衝擊並取代一部分的傳統醫療通路。然而不同於一般零售商品,健康照護有其醫療專業性,後續服務不亞於硬體設備的價值,訂閱制商業模式更適合數位健康產業的消費特徵。數位健康消費產品帶來的量大需求,台灣製造產業經驗將派上用場,若能琢磨高獲利的服務型商業模式,打造以「顧客成功」為目的之數位健康產業,有利於跳脫為人作嫁、薄利多銷的代工角色。
參考資料:
- “2020 YEAR-END REPORT,” StartUp Health, 2021.
- “2021 global health care outlook,” Deloitte, 2021.
- “5 Health-Tech Startups to Watch in 2021,” Entrepreneur Media, 2021.
- “5 Ways Digital Twins Could Improve Healthcare,” CBInsights, 2020.
- “AI-powered encounter prioritization through Nuance CDE Triage,” Nuance, 2019.
- “Amazon dives deeper into health in 2020,” mobihealthnews, 2020.
- “Amazon reportedly building bedside sleep apnea monitor,” mobihealthnews, 2021.
- “Big Data, Analytics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he Future of Health Care is Here,” GE Healthcare, 2016.
- “Biogen, Apple to launch virtual study on cognitive decline,” mobihealthnews, 2021.
- “Butterfly Network官網資料,” Butterfly Network, 2021.
- “Consumer health behavior and the COVID-19 pandemic: What have we learned?” PwC, 2020.
- “Coronavirus (COVID-19) Vaccinations,” Our World in Data, 2021.
- “Digital Health Hype Cycle 2021,” Healthcare.Digital, 2021.
- “Digital Health Market Size, Share & Trends Analysis Report By Technology (Healthcare Analytics, mHealth), By Component (Software, Services), By Region, And Segment Forecasts, 2021 – 2028,” Grand View Research, 2021.
- “Global Industry Classification Standard,” Wiki, 2020.
- “Healthcare and Life Sciences Predictions,” Deloitte, 2020.
- “How COVID-19 Is Fast-Tracking Emerging Tech,” eMarketer, 2020.
- “Industry Classification Benchmark,” Wiki, 2020.
- “In-home urgent care provider DispatchHealth lands $200M in Series D funding,” mobihealthnews, 2021.
-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A breakthrough technology in healthcare,” ForbesINDIA, 2021.
- “Nuance Communications acquires AI clinical documentation startup Saykara,” mobihealthnews, 2021.
- “Oura Ring detects the onset of fever, a common COVID-19 symptom,” mobihealthnews, 2020.
- “StartUp Health Insights – 2021 Q1 Report,” StartUp Health, 2021.
- “State of Healthcare Q1’21 Report,” CBInsights, 2021.
- “State of Healthcare Report 2020,” CBInsights, 2021.
- “The future of digital health with federated learning,” npj Digital Medicine, 2020.
- “人口推估,” 國家發展委員會,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