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練實戰】元宇宙好夯,該跟上嗎?要不要寫進團隊簡介?

Home - 新創必讀 - 教練實戰 - 【教練實戰】元宇宙好夯,該跟上嗎?要不要寫進團隊簡介?

元宇宙好夯,該跟上嗎?要不要寫進團隊簡介?

 

TAcc+ CDE A級教練 高藝

 

周杰倫的潮牌PHANTACi推出的「Phanta Bear」NFT,開賣四十分鐘即售罄,總價值近一千萬美元;歌手林俊傑也在虛擬實境平台Decentraland上購買了三張虛擬土地;小賈斯汀、Adidas、Nike等品牌與名人亦紛紛跨足元宇宙行列,引發許多話題跟關注,彷彿大家才剛習慣AI、大數據等科技的應用,正開始探索區塊鏈的可能,今年元宇宙、NFT的熱議便風風火火地展開,簡直讓人眼花撩亂、猝不及防,而新創團隊是否又應該利用這樣的熱潮來獲取關注呢?

 

 

科技應用的前沿、人們關注的熱點,往往會變成流行語,化作浪潮席捲到每個人耳裡。「元宇宙」不是嶄新的詞,它來自1992年的科幻小說,Metaverse中的「Meta」有超越之意;「verse」指的則是宇宙,合為元宇宙表示它是超越現實宇宙的新境界-一個準現實的、沉浸式的虛擬世界,橫跨物理與數位世界兩邊,也很自然地適合納入區塊鏈的技術,讓人們的資料、數位資產、IP可以在其中流通,並自由創造內容及資訊,使其更加生機蓬勃。它並不單指特定技術或產業,而是一個概念、一種互動的方式,囊括了NFT、DeFi(去中心化金融)、玩賺經濟的GameFi等去中心化應用,亦順勢引燃了對Web 3.0的討論。

 

什麼是Web 3.0?

Web 3.0也是早被提出的概念,但直至去年虛擬身分、NFT討論熱度的爆發,成為現在創投圈跟科技圈最關注也頗有爭議的話題之一。有3就表示有1跟2,Web 1.0是唯讀的,就像是我把一本雜誌上傳到網路上,供眾人觀賞。這是網際網路時代的濫觴,漸漸地資訊從文字變成圖片及影片,徹底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而Web 2.0簡單來說,就是使用者可以生產資訊及內容,從被動的接收轉換成主動參與資訊的傳遞,現今的科技巨頭如Google、Facebook(已改名Meta)、Twitter等,也都是屬於Web 2.0的範疇。然而這些中心化平台的問題在於,他們掌握了使用者的數據及身份,並將之轉化為獲利,使用者的數據本質上並不屬於其本身。Web 3.0旨在資訊的共用及交換,不依賴中心的組織,資訊由使用者掌控。同樣地,元宇宙的概念是去中心化、大規模參與的社會系統,因此我們可以說,Web 3.0是元宇宙基礎的一部分,它與元宇宙在發展的脈絡上是相輔相成的。

 

團隊的介紹要納入元宇宙嗎?

得益於元宇宙充滿未來感、很有想像空間,成為街頭巷尾討論的熱門單字,過去不論是做AR/VR、人工智慧、社交媒體、Fintech,甚至是研究社經規則的團隊,都可以說他們是在做元宇宙相關的題材。那要不要這樣宣稱呢?筆者認為還是端看您想要傳達什麼訊息,以及是否有助於理解,畢竟「元宇宙擴增實境AI解決方案」並沒有讓一切變得更好懂,對吧?

 

我們曾有一個團隊,主要協助尚缺乏系統化管理的產業,建置模組化的ERP(企業資源規劃,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管理平台,鑒於創辦人對特定產業的經驗,以及團隊的技術優良,其實頗有發展空間,不過當時工業4.0、區塊鏈是熱門議題,團隊因應流行趨勢,把產品定位為「工業4.0 IoT物聯網管理平台」、「區塊鏈採購系統」等,希望能藉此來提升關注以推廣服務及投資,卻反而模糊了焦點,也讓投資人以「物聯網」公司的規格與角度來檢視團隊,我們便建議其在服務規模與產品壯大之前,先拿掉物聯網等語彙,改以某產業的雲端管理服務為名稱,對客戶或投資人而言都能有更直觀的理解,可以見得若是簡介裡只有流行語,卻沒有提供有效的訊息,對於聽眾而言反而是沒有加到分的。

 

要把公司在做的事情濃縮成一句話不容易,可以掌握以下三個要點:簡短、清楚跟差異。它不是履歷,不用鉅細靡遺;不需要多餘的形容詞,例如專注、致力於等等,因為大家都一樣;也不要使用競爭對手也能使用的字詞,就像每個公司都可以說自己是「革命性的解決方案」。

 

金融科技公司Stripe官網上的簡介是「Payment infrastructure for the internet」,對客戶-更準確地來說,有需求的商家的IT人員-而言,是容易理解的,但如果團隊要募資的話,可能就不是很好的說法,因為這句話把範圍拉得很大,若團隊規模尚小,投資人可能也不見得相信您真的做得到。Airbnb也是很好的例子,它說「Rent unique places to stay from local hosts in 190+ countries.」非常清楚也淺顯易懂。

 

獨特銷售主張(Unique Selling Proposition, USP )(例如:4小時內無條件退貨)、廣告用語(例如:專注完美,近乎苛求)、電梯簡報或精實畫布(Lean canvas)中類似小標題的「High-Level Concept」 (例如:影片版本的Flickr),用途不盡相同,卻也相互補充,也都源自於我們不斷強調的價值主張,也就是整個商業模式的摘要,要真的對顧客及產業有深刻的了解,才能準確地說出要為哪些顧客提供什麼樣的服務,解決了什麼問題,而且還比競爭者來得好。

 

元宇宙會實現嗎?

元宇宙仍然是模糊的概念,科技公司們也是最近才開始掛在嘴邊,美國的遊戲公司Roblox在上市說明書裡特別提到元宇宙,因此成為第一個「元宇宙股」;微軟也不甘示弱,宣布要推出「企業元宇宙(Enterprise Metaverse)」,讓企業員工可以虛擬開會。Facebook也很聰明,它在大家還不太清楚元宇宙是什麼的時候,就先改名Meta,塑造「我=元宇宙」的形象。改名一事對臉書而言絕對是場豪賭,但也表示他們覺得如果元宇宙真的成功了,也就意味著「Facebook」的覆滅。

 

那元宇宙會成真嗎?誰知道呢?它讓大眾對未來的樣貌有了鮮明的想像,然而實際上還是有許多問題懸而未決,Web 3.0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分散式協定變動速度慢、底層技術基礎建設、治理規則及政策環境都有待成熟,美國科技業巨賈伊隆・馬斯克、Twitter創辦人傑克.多西等人也對此多有抨擊。馬斯克就指出:「沒有人會想把螢幕整天掛在臉上。」我們短時間內可能還是無法像電影「一級玩家」或動畫「刀劍神域」那樣,在虛擬的世界中飛來飛去、砍殺怪物, Google、Meta這些公司可能也不會消失,只是換了另外一種方式來服務,例如往後所有的合約可能都在區塊鏈上進行,又或者使用者不再需要在不同的平台上創建帳號,而是可以使用一個通用的身分在各平台之間穿梭。而且網路事業還是流量為王,就像微軟能夠斥資天價併購以《暗黑破壞神》《魔獸世界》等大作聞名的遊戲商動視暴雪(Activision Blizzard),這些握有大量資源的Web 2.0大企業,或許反而才是最有機會去爭取Web 3.0的權杖的。

 

當然這些也都是猜想,世界走向中心化的Web 2.0是有原因的,世上存在許多基於共識的協定(例如HTTP),但沒有人想要自己架伺服器,使用者不想,開發商也不想,所以幫大家完成這個工作的公司成功了,在應用層上的公司又更成功了。加密通訊軟體 Signal 的創辦人Moxie Marlinspike(化名)也認為,目前看來Web3.0仍須仰賴中心化的平台,而且區塊鏈技術讓軟體開發變得更難,也會進而有利於資本家,不過他仍然理解大眾對Web 3.0的興奮,讓像他這樣的宅男回想起了Web 1.0的熱血時代,也正因為區塊鏈技術的限制多,更能激勵人們的創意。以太坊共同創辦人「V神」Vitalik Buterin也回應了Moxie,他表示創新需要時間,許多人已經著手在解決這些問題點,只是任何創新都會需要對協議有很大的改動。

 

元宇宙作為標題會受到投資者青睞嗎?

元宇宙究竟是泡沫還是未來,各方人馬都有不同的意見,但市場是會提前-有時候也會過度反應的,就像Facebook更名消息一出,讓宏達電等相關公司的股票隨之飆漲,然而臉書改名對於這些公司的經營與發展真有實際的助益嗎?也不見得。另一方面,投資人有時也是會「FOMO」(錯失恐懼症,Fear of missing out)的,尤其在區塊鏈相關的領域,有別於以往創投投資,需要做嚴謹的調查再決定,先投資再研究(Invest first, investigate later)的情況並不少見。

 

當然還是會有踢到鐵板的時候,像是前一陣子,主打狗狗造型的虛擬貨幣項目AnubisDAO,得到了許多幣圈名人的推崇,即使沒有白皮書、沒有開源,在首次代幣發售時仍然在一天內募到了1.3萬以太幣的資金(約美金5000萬元),然而隨後資金卻戲劇性地被轉移到其他地址,流動性及代幣價格瞬間歸零,至今仍沒有找回贓款。希望大家在學到教訓,或是熱潮過後,不會再犯一模一樣的錯。

 

破壞式創新總是發生在不起眼的角落,這也是Web 3.0的敘事,革命是從下而起。2021年是區塊鏈投資爆發的一年,據CB Insights 統計,2021年區塊鏈新創獲得的投資金額是2020年的四倍,新創資料庫Crunchbase 也表示,傳統大型VC更加關注加密領域的新創,例如紅杉資本、a16z便紛紛下重金押注。

 

如果是原本就做區塊鏈相關的團隊,這真是一個很好的轉變,過去對於不熟悉該領域的大眾或投資人,要介紹複雜的商業模式,可能都還要從名詞解釋開始做起,「元宇宙」有能夠簡化並使其容易理解的效果;對於其他領域如AR、AI的團隊而言,適時的跟隨流行話題宣傳,不失為搏取眼球的好方法,但還是要對市場及競爭對手做出最適反應。下一個世代的創新創業,都不脫為人服務的核心-AR/VR是幫助人們看得更遠更廣、醫藥科技提升人類的健康與壽命、AI、大數據分析協助人們工作更聰明,萬變不離其宗,若要取得實際的成果,創業者仍然需要回歸創業的本質,乃是為誰解決了還沒有得到很好解決的問題。未來一定會到來,只是科技的發展會走往什麼方向,沒有人可以確定,但如馬斯克在推特中的一則發問:「考慮在當下幾乎無法想像的性質,未來會是什麼樣子?」他也同意某位網友的回答:「The good way to predict the future is to build it。」而我們也的確都是打造未來的一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