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tech-基因編輯應用於疼痛治療,Nav1.7蛋白質成為熱門研究標的

Home - 新創必讀 - Biotech-基因編輯應用於疼痛治療,Nav1.7蛋白質成為熱門研究標的

Biotech-基因編輯應用於疼痛治療,Nav1.7蛋白質成為熱門研究標的

TAcc+新創分析師 賴岳炫

 

慢性疼痛一直以來像是難治之症,只能選擇與之共存。止痛藥,例如羥考酮藥,可以減輕痛覺,卻有藥物中毒或抑制呼吸等副作用,長期使用更可能導致藥物成癮、濫用等問題。基因編輯治療慢性疼痛,可避免藥物副作用,為患者帶來希望,然而研發與製劑成本仍待克服。

 

  • 基因治療為慢性疼痛患者帶來曙光,疼痛「止」日可待 — 

基因治療慢性疼痛等常見疾病是很吸引人的想法,卻可能卡在基因治療的成本高昂,尤其是基因編輯技術。成立基因編輯治療公司Navega Therapeutics的加州大學聖地牙科分校研究團隊,首先開發因Nav1.7過度活躍引起的罕見遺傳性疼痛疾病「肢端紅痛症 (erythromelalgia)」的治療,未來將朝向化療、糖尿病引起之神經痛的治療。另外,RNA核酸藥物開發領先者Ionis Pharmaceuticals也正研究以反義寡核苷酸 (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 ASO) 阻隔Nav1.7生產的止痛藥,其藥理是與靶標mRNA互補配對,預期藥效比透過基因編輯「靜音」Nav1.7蛋白質功能的效力較短些。

 

  • 疼痛病理的基因特徵與機制 — 

疼痛知覺來自離子在神經膜的蛋白質通道流動,激發痛覺神經的電位訊號,其中一個稱作Nav1.7,未能正常作用時,將引起異常的疼痛。具有Nav1.7過度活躍的基因突變者,容易感受劇烈疼痛;具有關閉Nav1.7通道的基因突變者,則不會感到痛覺。Nav1.7成為止痛藥開發標的,關閉其通道阻絕疼痛,挑戰在於關閉Nav1.7,卻要避免關閉Nav族系其他疼痛神經通道,像是神經系統、心臟、臟器等,以免身體受到傷害卻無知覺。

 

  • CRISPR基因編輯技術應用於疼痛治療  

加州大學聖地牙科分校的研究團隊利用CRISPR基因編輯Cas9核酸酶,與製造Nav1.7的DNA結合,有效防止Nav1.7蛋白質產生。研究人員同時將Cas9結合抑制基因表現的蛋白質,來強化上述效果。研究人員將Cas9減少Nav1.7蛋白質產生而減少疼痛的基因編輯技術,應用於接受化療的老鼠身上,一種會引起慢性神經疼痛的癌症治療。測量老鼠疼痛的行為指標是以尼龍絲戳爪子,觀察老鼠反應,原本該是無痛刺激的溫和撥動,慢性神經疼痛會讓老鼠逃開尼龍絲。經過一個月的基因編輯抑制Nav1.7蛋白質產生的治療,化療老鼠表現與正常老鼠相同,不會逃開尼龍絲輕戳的測試,顯示疼痛敏感性降低。

 

此法亦可減輕因為足底發炎或高敏感性的疼痛症狀。另外,將老鼠另一隻未經過發炎或高敏感處理的腳,讓該腳踏在過熱表面時仍會逃開,與未接受減少Nav1.7基因編輯治療之老鼠的反應相同,顯示基因編輯並未使Nav1.7蛋白質通道的功能完全喪失,老鼠仍能感受到疼痛來逃避危險。

 

基因編輯治療也未發現改變動物的運動、認知、焦慮等副作用。目前尚不清楚基因編輯的注射治療效果可持續多久,但動物實驗的老鼠減輕疼痛效力持續至少10個月。研究者預期DNA會調節基因表現的化學化合物,隨著時間自然解除或反轉抑制Nav1.7蛋白質產生的功效。下一步,研究團隊將進行靈長類的動物實驗。

 

參考資料:

  • “Gene-silencing injection reverses pain in mice,” Science, 2021.
  • “Long-lasting analgesia via targeted in situ repression of NaV1.7 in mice,”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2021.